【代表方】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二两(6g)、黄柏三两(9g)、黄连三两(9g)、秦皮三两(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利。
【适应证】肝热下利证:下利或利下脓血,赤多白少,肛门下重,利下频频努责而难下,腹痛,口苦,口渴,欲饮水;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等。
【原文应用导航】
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第十七43)2、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配伍原则与方法】肝热下利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邪热侵袭而盛于内;迫血动血而注于下。因此,治疗肝热下利证,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清肝凉血药 肝主藏血。邪热侵袭于肝而动肝血,肝藏血因热迫而下趋下注,则证见下利或赤多白少,其治当清热凉血。如方中白头翁。
2、合理配伍清热燥湿药 邪热侵袭于肝,肝气不得疏泄大肠之气,邪热乘机侵袭并肆虐于大肠传导、变化功能,肝热下迫大肠,湿邪从热而内生,则证以下利为主要矛盾方面,其治当清热燥湿。如方中黄连、黄柏。
3、妥善配伍清热收敛药 肝热下利证,其治既要求本即清热燥湿止利,又要求标即收敛固涩,只有标本同治,才能达到治疗肝热下利证。在配伍用药时最好选用既有收敛作用,又有清热作用,以增强治疗作用。如方中秦皮。
4、随证加减用药 若气滞明显者,加槟榔、木香以行气导滞;若下重明显者,加薤白、枳实,以行气调气等。
【临床应用指导】1、药用个性(1)白头翁:苦寒入厥阴肝,清热解毒,凉血止利,走大肠而降浊气,善疗厥阴肝热下利证。(2)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解毒止利,厚肠胃而泄浊气。(3)秦皮:疗肝热以除下利,走大肠泻邪热而收涩,止热利功效尤专。
白头翁汤不仅可主治热毒血利证,还可主治下列所举病种而具有白头翁汤主治病理特点者,以法用之,则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2、药用共性本方可以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肠炎,慢性腹泻,肠伤寒,肾盂肾炎,淋菌性尿道炎,泌尿道感染,肝硬化,阿米巴性肝脓肿,盆腔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方用药理研究】1、方药整体功效本方具有抗炎,解热,抗菌,尤其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作用最强。对阿米巴原虫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单味药理作用(1)白头翁:具有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抗病毒(流感病毒等),抗阴道滴虫,抗阿米巴原虫,抗肿瘤,抗炎,镇痛,镇静,强心等作用。
(2)秦皮:具有抗炎(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抗菌(奈氏双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肿瘤(P3癌细胞,鼻咽癌),收缩血管,升压,解除平滑肌痉挛(气管、回肠),镇咳,祛痰,平喘(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抗过敏,利尿(促进尿酸排泄),镇痛,抗惊厥等作用。
(3)黄连:见黄连阿胶汤;
(4)黄柏:见乌梅丸。
【类方】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组成】白头翁二两(6g)、甘草、阿胶各二两(6g)、柏皮(黄柏)三两(9g)、黄连三两(9g)、秦皮三两(9g)
【方歌】白头翁加草阿胶,主治产后热血利,肝热血虚热利证,临证加减主下利。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去滓。分温三服。
【治法】清肝凉血,益气补血。
【适应证】
1、肝热血虚下利证:下利或利下脓血,肛门下重,利下频频努责而难下,腹痛,口苦,口渴,欲饮水,四肢困重,面色不荣,肌肤枯燥,头晕,舌红,苔黄或腻,脉细数等。
2、产后血虚下利证:腹痛;下利,肛门灼热,里急后重,面色萎黄,肌肤不荣;舌淡,苔薄黄,脉细或芤等。
【原文应用导航】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第二十一11)
【医案助读】结肠炎洪某,女,36 岁。自诉:“溃疡性结肠炎”2年多,多次服用抗生素类药及中药,症状没有好转,近日腹泻加重而前来诊治。
刻诊:面色不荣,气短乏力,轻微腹痛,大便1日3~4次,大便中夹有黏液,便下后重且有灼热,舌质红,苔薄黄略腻,脉沉。
诊为肝热血虚下利证,其治当清热止利,补益气血,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味:
白头翁12g,炙甘草12g,阿胶珠12g,黄柏9g,黄连9g,秦皮9g,白术15g,茯苓15g,薤白12g。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
二诊:腹泻与下重明显好转,又以前方6剂。
三诊:诸证基本消失,为了巩固疗效,复以前方6剂而获痊愈。
按:审结肠炎的证候表现既有邪热内盛如利下肛门灼热,又有血虚如面色不荣,治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以清热止利,补益气血,加白术以健脾益气,茯苓以渗湿止泻,薤白以行气治后重。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杠杆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