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乌梅三百枚(500g)、黄连十六两(48g)、细辛六两(18g)、干姜十两(30g)、当归四两(12g)、黄柏六两(18g)、桂枝去皮,六两(18g)、人参六两(18g)、附子炮,去皮,六两(18g)、蜀椒出汗,四两(12g)
【方歌】乌梅丸中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随,黄连黄柏及当归,蛔厥肝热皆可为。
【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溃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食臭等。
【治法】清肝益肝,通阳泻肝;安蛔驱蛔以止痛。
【适应证】肝热阳郁证:口渴,欲饮水而不解,或胃脘灼热疼痛,或心胸炽热疼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或有蛔则吐蛔,急躁,易怒,口苦,性情不稳;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原文应用导航】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2、伤寒、脉微而厥,至六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3、蚘厥者,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第十九 7)
4、蚘厥者,乌梅丸主之。(第十九8)
【配伍原则与方法】肝热阳郁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邪热侵袭于肝;阴津为邪热所灼;肝气逆乱。因此,治疗厥阴肝热阳郁证,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益肝清热药 肝体阴而用阳,邪热袭肝,肝热易灼伤阴津,阴津不得益阳而热益盛,证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其治当益肝清热。在用药时最好选用具有酸能化阴与苦能清泻的作用。如方中乌梅、苦酒(醋)、黄连、黄柏。
2、合理配伍通阳药 肝主疏泄条达,邪热侵袭于肝,最易郁遏阳气,阳气郁滞,邪热内盛而不得外散,其治既要清泻肝热,又要通阳散郁。再则,因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用清热药则不利于肝气条达,且易郁遏阳气,其治当配伍通阳药,通阳更能制约清热药清而不寒遏,更有利于清热药发挥治疗作用。在用通阳药时一定要重视剂量的调配关系,即必须切中证机,其量大则易助热,量小则无济于事。如方中桂枝、细辛、干姜、蜀椒、附子。
3、妥善配伍益气补血药 邪热侵袭并肆虐于肝,肝气为邪热所伤;又,肝主藏血,邪热极易损伤肝血,故其治当益气补血。如方中人参、当归。
4、随证加减用药 若阴津不足明显者,加麦冬、石斛,以滋阴和肝;若肝气郁滞者,加柴胡、枳实,以疏肝理气;若邪热内盛者,加栀子、竹茹,以清泻肝热;若呕吐明显者,可加旋覆花、陈皮,以降逆止呕;若腹痛明显者,可加木香、川楝子,以行气止痛;若便秘者,可加大黄、槟榔以降泄通便等。
【临床应用指导】1、药用个性(1)泄热作用①乌梅、醋味酸,酸有泻肝之热,收肝之逆气,更有收敛固涩;②黄连、黄柏清泄邪热,与乌梅相用以增泻热;③人参、当归益气补血,与乌梅相用以滋肝体。因肝为刚脏而恶抑郁,故佐附子、细辛、干姜、桂枝、蜀椒以通肝阳,并使邪热有泄路。
(2)安蛔作用①乌梅之酸,酸能安蛔,使蛔静而痛止;②苦酒之酸,助乌梅制蛔安蛔;③黄连、黄柏味苦,苦能下蛔;④蜀椒、细辛、附子、干姜、桂枝之辛,辛能伏蛔;⑤人参、当归之甘,蛔得甘则动,甘能诱蛔而出;⑥蜜甘缓而诱蛔,并能调和诸药。
方中酸借辛开,收正而不恋邪,苦借甘调,泄热而滋肝体。诸药相合,治厥阴肝热至为允当。又,本方寒热药物并用,故可治疗病属上热下寒证者。
2、药用共性乌梅丸不仅可主治蛔厥证,还可主治厥阴肝热证,并对下列所举病种而具有乌梅丸主治病理特点者,以法用之,则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1)蛔厥证:腹痛或胁下痛,疼痛剧烈时可见手足厥冷,甚则冷汗出,时发时止,止则如常人。食则吐或有蛔则吐蛔,急躁,易怒,口苦,性情不稳,舌红,苔黄,脉弦数。(2)上热下寒证:腹泻,或慢性痢疾,或腹痛,或腹胀,腹部怕冷,或经常性口舌生疮,或舌红,或苔黄,脉弦或数。
本方可以用于治疗消化系统之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五更泻),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肝炎或肝硬化,胆石症等;循环系统之原发性高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脉管炎等;精神、神经系统之癫,精神分裂症,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胆道蛔虫症或有休克或伴有肠梗阻,胆囊鞭毛虫症,肠道滴虫症等;妇科之盆腔炎,房事会阴疼痛,阴道滴虫症等;五官科之复发性口疮,慢性角膜炎,慢性咽炎等;泌尿、生殖系统之老年性前列腺炎,膀胱结石等;以及嗜酸细胞增多性哮喘,顽固性湿疹,糖尿病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用方药理研究】1、方药整体功效(1)麻醉蛔虫作用:对蛔虫没有直接杀伤作用,但可麻醉虫体,明显抑制蛔虫的活动能力。(2)促进胆汁分泌:能促进肝脏分泌胆汁,改变胆汁的pH值;促进胆囊收缩和增进胆汁排泄;能明显扩张奥狄氏括约肌等作用[福建中医药,1962;(3):44]。(3)具有抗疲劳、抗低氧,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抗氧化,抗自由基,抗炎等作用。
2、单味药理作用(1)苦酒: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2)乌梅:具有抗炎;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枯草杆菌);抗真菌(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肠功能状态呈双向调节等作用。(3)黄柏:具有抗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枯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抗真菌(新型隐球菌,红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抗滴虫(阴道毛滴虫);抗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增强免疫功能;镇咳;抗溃疡;降压(中枢性);镇静,促进胰腺分泌;促进消化;促进皮下瘀血吸收;保护血小板;降血糖;利尿等作用。(4)蜀椒见乌头赤石脂丸;黄连见黄连阿胶汤;细辛、附子见麻黄附子细辛汤;干姜、当归见薯蓣丸;桂枝见桂枝汤;人参见柴胡桂枝汤。
【医案助读】复发性口腔溃疡赵某,女,59 岁。2003年7月19日初诊。自诉:近3年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经中西药结合治疗,都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刻诊:上下口唇内各有如黄豆大小溃疡面,,舌尖部有火辣样溃烂,溃疡周围呈红晕,中间呈黄白色,疼痛明显,大便溏,遇冷则腹泻加重,怕冷,口干欲饮水,舌质红,苔薄略黄,脉沉弱。诊为上热下寒,其治当温下清上,以乌梅丸变汤:
乌梅30g,黄连18g,细辛3g,干姜6g,当归12g,黄柏12g,桂枝3g,红参9g,附子9g,花椒6g。
6 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
二诊:口腔溃疡基本痊愈,大便由溏转为成形,又以前方6剂。
三诊:病证悉除,病人要求继续服用方药以巩固疗效,复以前方3剂。
按:审口腔溃疡病变证机既有上热如口腔溃疡,下寒如腹部怕冷,大便溏,正好符合乌梅丸主治上热下寒证,以乌梅丸清上热以疗口腔溃疡,温暖在下之寒以疗大便溏等。方药相互为用,以建其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杠杆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