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朝鲜回来,朋友们总问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宏伟的纪念碑?是独特的风景?说实话,真正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平壤街头那些年轻姑娘们,以及她们身上一种隐隐约约、却又普遍存在的焦虑——关于婚姻。
街头掠影:姑娘如花,郎君难觅
走在平壤街头,最直观的感受是:年轻女孩真多啊!她们大多皮肤白皙,身材匀称,穿着整洁的裙装或裤装,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充满了青春活力。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街上年轻男性的身影实在稀少。偶尔看到几个,要么是行色匆匆、年纪明显偏大的大叔,要么就是穿着军装、一脸青涩的年轻士兵。这种“女多男少”的视觉冲击,在大同江边拍婚纱照的新人那里得到了印证。新娘子们个个光彩照人,洋溢着幸福,可身边的新郎官们,许多看起来都比新娘年长不少,甚至两鬓微霜。
我们的导游,朴姑娘,一个二十七八岁、大学本科毕业的爽快人,看出了我们的疑惑。她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一种过来人的理解:“现在啊,咱们这儿条件好的姑娘,‘嫁人’成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越是学历高、工作好、长得漂亮的,越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对象。”
展开剩余84%知识殿堂里的静默心事
我们参观了朝鲜的国家图书馆——人民大习堂。宏伟、肃穆。接待我们的讲解员是一位姓李的姑娘,二十多岁的样子。她穿着合体的民族服装,面容清秀,举止优雅。讲解时,她声音清晰柔和,对馆藏文献、历史脉络如数家珍,专业素养令人钦佩。我们纷纷感叹她的优秀。
趁着李姑娘去取资料的间隙,朴导凑近我们,声音压得很低:“李同志很优秀吧?可你们知道吗?像她这样在人民大习堂工作的姑娘,好多都还没结婚呢。学历高,工作体面,人也漂亮,可就是…” 她没说完,只是轻轻摇了摇头。这时,李姑娘正好拿着资料回来,脸上挂着职业的微笑,但眼神掠过我们时,似乎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躲闪。她低头快速整理了一下胸前的徽章,那个瞬间的沉默,仿佛藏着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心事。
马路中央的“风景”与“压力”
平壤的女交警,绝对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穿着笔挺的制服,戴着白手套,在路口指挥交通的手势标准有力,英姿飒爽。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能选上当女交警可不容易!”朴导语气里带着点自豪,“身高、长相、学历、家庭出身,样样都要顶尖。她们代表国家形象,待遇也是最好的那一批。” 然而,她话锋一转,带着点无奈:“但你们别光看表面风光,她们也有自己的烦恼。找对象,对她们来说,现在也不是件容易事了。以前是‘香饽饽’,现在‘门槛’太高,合适的反而少了。”
象牙塔里的“时间差”与“错过”
聊天中,朴导告诉我们,在朝鲜,上大学相对不算特别困难。全国两千多万人口,大学资源基本能满足需求。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孩子一般都能接受高等教育,拿到本科学历。
“大学里谈恋爱?不能说没有,但真不多!”朴导说,“男孩子们想得比较实际,本科一毕业,就想着赶紧工作,赚钱养家糊口是头等大事。女孩子们呢,尤其是那些学习拔尖、有追求的,很多会选择继续深造,读研究生,甚至博士。”
问题就出在这个“时间差”上。当这些优秀的女孩们,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寒窗苦读,终于硕士、博士毕业,踌躇满志地踏入社会,准备开启人生新篇章时,却猛然发现:身边那些条件相当、年龄相仿的优秀男青年,早已“名草有主”,组建家庭了。“读书深造是好事,”朴导感慨,“可等她们学成归来,好小伙子们早就被‘抢光’了。想找个学历、工作、思想都匹配的,太难了。书读得深了,路好像反而窄了。”
双重身份与沉甸甸的“嫁妆”
朝鲜女性的多才多艺让我们印象深刻。在一家不错的涉外餐厅用餐时,为我们服务的姑娘们态度温和,服务周到。晚饭后,餐厅灯光变幻,小舞台亮起。令我们惊讶的是,刚才还在穿梭上菜的服务员姑娘们,此刻已换上华丽的民族盛装,在舞台上载歌载舞,表演专业而投入。
朴导看着舞台,轻声说:“她们可不是普通的服务员,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的。白天是服务员,晚上就是演员,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事。” 我们好奇地问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朴导笑了笑,笑容里有些复杂:“攒嫁妆啊。条件好的姑娘,谁不想多攒点体面的嫁妆?有了这个,在谈婚论嫁的时候,底气也足些,成功的几率也大些吧。” 舞台灯光下,姑娘们额头渗出汗珠,在光影中闪烁。那汗水,是工作的辛劳,还是对未来那份沉甸甸期盼的重量?
朴导拆解“愁嫁”三大因
我们忍不住问朴导,为什么朝鲜会出现这种优秀姑娘“愁嫁”的现象?她想了想,很务实地给我们分析了三条原因:
漫长的兵役:“这是最根本的!” 朴导说,“男孩子到了年纪必须服兵役,一去就是十年起步!等他们光荣退伍,都二十七八甚至三十岁了。同龄的女孩子,很多等不了这么久,早就谈婚论嫁了。这个时间差,让很多同龄人擦肩而过。”
“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优秀的姑娘,眼光自然高。” 朴导表示理解,“她们希望找到和自己学历相当、工作稳定、有共同语言、能互相理解的伴侣。但现实是,能满足这些条件的男性,本身就不多。优秀的姑娘多了,竞争也更激烈。看不上条件不如自己的,条件更好的又难找,卡在中间了。”
“先下手为强”的家长:“这也是个现实因素。” 朴导无奈地笑笑,“家里有门路、消息灵通的,或者特别看好某个小伙子的(比如军官、大学生),家长会在他还在部队或者刚毕业时,就早早地托人介绍、撮合,甚至‘预定’下来。等好小伙子们正式‘上市’,早就被‘内部消化’了。”
大同江畔的爱情:心意相通胜于形
当然,愁嫁归愁嫁,朴导也强调,大多数朝鲜姑娘最终还是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傍晚时分,我们常在大同江边散步,也看到了不少谈恋爱的年轻人。
与我们常见的亲密肢体接触不同,朝鲜的情侣们显得很含蓄。他们通常并肩而行,保持着一定的社交距离,很少有搂抱亲吻的举动。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江边一些立有领袖塑像或重要标语的地方,能看到情侣们面向同一个方向,并肩站立,神情专注而庄重。他们似乎在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手指着远方,表情认真。
“我们朝鲜年轻人谈恋爱,”朴导看着这些情侣,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契合,是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你看他们,可能是在讨论工作上的计划,讨论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增产节约,为更美好的未来一起努力。这种心灵的相通和对未来的共同期许,才是感情最牢固的基石。” 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也勾勒出情侣们的身影。姑娘的裙角被江风轻轻拂动,小伙子专注地讲述着,他们的身影在波光粼粼的江水和晚霞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简单却庄重的爱情图景。
归途所思:进步中的烦恼
离开平壤前,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那些身影:人民大习堂里学识渊博却可能为婚事发愁的李讲解员;烈日下英姿飒爽却也面临婚恋压力的女交警;舞台上光彩照人、舞台下为攒嫁妆辛勤工作的服务员演员们;还有朴导,她自己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朝鲜社会重视教育,给了女性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让她们在知识和能力上绽放光芒,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然而,传统的婚恋观念、漫长的男性兵役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婚恋市场结构,似乎还没有完全适应女性地位的这种提升。知识和能力的增长,这本应是她们最闪亮的“嫁妆”,有时却在不经意间,成了通向婚姻道路上的一道无形门槛。
飞机起飞,我透过舷窗最后看了一眼平壤。大同江在阳光下静静流淌。这座城市里,无数像朴导、李姑娘一样的优秀女性,正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书写着属于她们的人生篇章。她们的“愁嫁”,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阶段性的“甜蜜烦恼”,折射的是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现实困境。
或许,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于让玫瑰收敛它的芬芳与尖刺,而在于让整个花园学会欣赏玫瑰本来的模样。当社会能够更加包容地看待女性的多元价值,当“成功”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婚姻家庭,当男性与女性在人生节奏上能有更多的同步,大同江畔那些关于共同理想的讨论,才能真正结出属于爱情的自由果实。她们的学识与风采,终将成为她们人生路上最耀眼的勋章,而非束缚。
发布于:山东省炒股杠杆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