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战争发展历程中,部分新型武器凭借压倒性作战优势,被视作 “战争规则的重塑者”,诸如火炮、核武器以及隐身战机等皆在此列。如今,被中国人誉为 “航母克星” 的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同样堪称此类颠覆者。这是一款极具神秘色彩的武器装备,外界传言其能够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之外,对美航母发动打击并实施摧毁,使得美国沿用九十余年、极具威慑力的武器平台陷入被动挨打之境。不过,也有观点对此持有异议,《美国空军杂志》详细记录了双方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初现时美国军方的态度
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属于双级弹道导弹,是 “东风” 21 系列弹道导弹家族中的一员。依据中国官方披露的信息,该导弹运用弹道投射原理,将配备合成孔径雷达与光电传感器的机动式战斗部,精准送入射程降弧段,进而在攻击末段实现对航空母舰的摧毁。据估算,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的射程在 1035 至 1726 海里之间,其战斗部威力强劲,足以让航空母舰遭受重创甚至沉入海底。从理论层面分析,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的超远射程,确实对美国航母构成了极大威胁。美国航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远不及该导弹射程,且航母难以逃脱其攻击范围,只能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倘若实战中也能如此,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完全有能力阻止美国航母进入南海和东海,干预中国内部事务。在中国于西太平洋地区发展反介入 / 区域拒止能力的战略框架下,其核心目标便是限制美军在第一、第二岛链内的军事行动。2010 年,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正式列装部队,同年,美国国防情报局发布年度《“中国威胁评估”》报告,指出中国已拥有 1200 枚弹道导弹,其中包括数量有限的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
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引发了众多美国人的关注。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指出,中国在反舰弹道导弹领域取得的研发成果,可能会对美国部署在日本、冲绳、韩国以及关岛的军事基地,以及航母打击群构成严重威胁。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托希约哈认为,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能够在美国军队靠近中国之前率先发起攻击,这使得美国海军丧失了对海洋的绝对控制权。美国安全研究中心亚太安全项目负责人帕特里克表示,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代表着冷战结束后的全新作战力量,该导弹专为制衡美国海军而研发,预计能够达成预定作战目标。美国国内部分反对政府斥巨资建造航空母舰的人士声称,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的出现,致使美国航母失去优势,应当大幅削减航母舰队规模。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的威胁持悲观态度,当前争议的焦点在于,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实际造成的威胁,是否如宣传中那般严重,它究竟是威慑性的 “纸老虎”,还是名副其实的 “航母杀手” 。
仅从导弹外观无法判断其真实作战能力,美国人只能依据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对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的作战效能进行评估。倘若弹道导弹具备打击航母的能力,在苏联时期,凭借其先进的弹道导弹技术,苏联海军理应能够研制出此类武器,但至今尚未发现苏联海军有使用弹道导弹攻击航母的相关计划。想要利用弹道导弹摧毁 2000 公里外、以每小时 30 节速度航行的航母,难度极大。在 2000 年以前,中国中程弹道导弹对固定目标的打击精度都难以满足作战需求,更遑论打击移动中的航母。
假设中国通过陆基部署的天波反向散射雷达,或者海军飞机确定了航母位置,1000 公里外发射的东风 - 21 弹道导弹,以 7 - 10 马赫的速度飞行约 7 分钟才能抵达目标区域,而在此期间,美军航母已移动数公里。东风 - 21 弹道导弹在中段采用惯性 + 陀螺仪的制导方式,飞行轨迹较为固定,即便在末段运用光学 / 雷达成像制导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方向修正的难度也极高。显然,精度仅为 30 - 90 米的单弹头弹道导弹,难以直接命中航母。若采用子母弹战斗部,500 公斤的子母弹战斗部可装填 1520 个子弹头,通过分散攻击的方式,有可能对美国航母战斗群的雷达、指挥通讯系统造成破坏,迫使其退出战斗,但无法对航母造成致命打击,除非使用核弹头,否则击沉航母近乎天方夜谭。
使用弹道导弹攻击航母,需满足诸多条件。首先,要通过各类岸基、空基探测系统,对航母进行精准探测、定位、识别和持续跟踪;其次,弹道导弹需具备极高的攻击速度。美国航母战斗群通常会远离冲突区域 800 - 1000 公里,这对弹道导弹攻击航母时的探测、定位和跟踪工作,提出了极为复杂的挑战。美国航母战斗群由 E - 2C “鹰眼” 预警机、F/A - 18E/F 战斗机、潜艇以及护航驱逐舰等构成严密防御体系,中国侦察机或潜艇想要接近美国航母周边区域,几乎难以实现。
美国战略评估中心认为,即便中国能够精准定位美国航母战斗群,后续还需经过数据处理、编程、发射等一系列复杂的控制流程,而这些环节恰恰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美国战略评估中心对中国是否掌握这一完整 “杀伤链条” 表示高度怀疑,他们认为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尚不具备实战能力,因为美国尚未获取该导弹攻击活动目标以及混杂舰船的相关证据。目前仅通过卫星侦察照片发现,在中国西北部沙漠的一处靶场存在两个巨大弹坑,推测可能是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试射所致,但这仅能证明其具备攻击固定目标的能力。
二:美军针对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的应对策略
美国国防部在 2010 年发布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中明确指出,一系列迹象表明,中国军队正在从实战角度深入研究使用弹道导弹打击航母的战术。据日本防卫省消息,中国多次在沿海地区开展远程超地平线雷达测试。中国研发的 OTH - B 型天波反向散射雷达系统,其收发天线阵列面积分别达到 200×100 平方米和 1100×60 平方米,具备 60 度的俯仰角,该天线阵列可同时跟踪 100 个目标,探测距离最远可达 800 - 3000 公里。此外,中国还推出了 HF 地波雷达,主要用于探测移动目标,探测距离可达 300 公里。
除雷达系统外,中国还可借助预警机、侦察机等装备,对 500 公里范围内的航母战斗群进行探测,同时,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以及各类信号监听系统,也能够确定航母的大致方位。但中国能否精准掌握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实时位置,并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输至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目前尚不明晰。美国空军情报专家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尚未开展过攻击海上活动目标的试验,至少在 2011 年尚未形成作战能力,因此,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只是中国反介入战略的组成部分,是为突破美国海军多重对抗手段而研发的武器系统。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表示,不会针对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单独进行讨论,而是从整体上探讨应对此类武器威胁的策略。2012 年 5 月 16 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与空军参谋长联合签署空海一体战理论,其中特别提及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鉴于对手的反介入能力不断增强且难以控制,美国军队需要可靠的作战手段以确保战胜潜在对手。敌方攻击美国军队需完成一整套 “杀伤链” 流程,首先要通过监视系统确定美军准确位置,再借助通信网络将信息传输至武器发射平台,而这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被拦截的风险,美军只需破坏其中最薄弱的一环即可。基于此,空海一体战理论聚焦三个重点:首先是破坏潜在对手的指挥、监视和侦察系统;其次是摧毁对手的飞机、舰艇、导弹发射平台;最后是拦截对手已发射的武器。
美军计划运用电子战和电磁攻击手段,干扰、瘫痪中国超视距雷达,利用激光武器和动能武器使中国卫星失效,从而阻碍中国获取航母战斗群的准确位置。若上述手段未能奏效,美国海军还可凭借舰载电子战系统和假目标,干扰反舰导弹的制导雷达。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则是直接摧毁导弹,2013 年,美国国防部宣称,美军可利用高空反导系统和宙斯盾驱逐舰拦截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一旦中国发射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美国的弹道导弹预警卫星将在其初始助推段及时发现,航母战斗群接收到预警信息后,立即改变航行路线和速度,同时,宙斯盾驱逐舰开始实时追踪导弹轨迹。当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进入末段飞行阶段,美国驱逐舰可发射 “标准 - 3” 弹道导弹进行拦截。2013 年,美国海军开展了 33 次中近程弹道导弹拦截试验,其中 27 次取得成功。此外,美国海军正在研发的固态激光武器,在试验中已成功击落巡航导弹,未来还可进一步优化升级。若所有对抗措施均告失败,美国航母战斗群还可利用自身携带的 “改进型海麻雀” 防空导弹,在近距离范围内进行最后的防御。
三:恐怖杀手
美国兰德公司持有不同观点,其一篇名为《深入龙潭:中国反介入战略及其对美国的影响》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不会与具备军事优势的美军正面对抗,而是致力于迫使美军航母无法靠近。报告认为,若航母被击沉,美国海军其他舰艇将彻底丧失作战能力,甚至连自我防护能力都不复存在。美国并不清楚高超音速飞行的东风 - 21D反舰弹道导弹是否配备多个独立分弹头,当战斗部进入工作状态时,可通过红外传感器及红外寻的头捕捉并锁定移动中的航母。目前,中国正全力弥补“杀伤链”中的缺失环节。
中国部署在襄樊附近的地基天波雷达,不仅能够发现2000 - 3000千米外的航母,还能探测到航母上空活动的舰载机。然而,由于天波雷达依靠电离层反射雷达波来探测目标,其探测能力会受到电离层不规律活动的影响,误差至少达几十千米。为此,中国已部署3颗海洋监视卫星,每颗卫星的海面覆盖半径达3500千米,每天可18次过顶目标区域。此外,中国还部署了3 - 4颗低轨道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3 - 4颗中轨道中等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以及3 - 4颗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卫星。在超视距雷达的引导下,这些卫星能够实现极高的目标重访率并获取高分辨率图像。特别是无侦8无人机,在低拦截概率数据链的配合下,成为了东风 - 21D反舰弹道导弹的战力增强关键。
该导弹配备多种不同的末段导引头,这使得美军舰艇的干扰对抗手段变得更为复杂。弹头在重返大气层前需要进行目标搜索与制导,其弹道从传统的抛物线轨迹转变为多个波峰的变化轨迹,这让反导拦截系统难以计算最终落点,导致宙斯盾系统失效。或许只有激光武器能够应对东风 - 21D反舰弹道导弹的攻击,但也只能在良好的气象条件下拦截少量导弹,面对密集来袭的导弹则束手无策。即便部分导弹被击落,对中国而言,付出的代价也微乎其微。
航母战斗群只有在舰载机的航程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而反舰弹道导弹带来的巨大风险足以将美国航母战斗群阻挡在远离舰载机航程的大洋上,使其无法在有效对抗距离内活动。若美国航母被迫在外围机动,将大幅降低舰载机的作战效能。对反舰弹道导弹的担忧已开始影响美国国防部的投资决策,美国国防部决定取消反导能力不足的DDG - 1000驱逐舰项目,转而采购更多具备反导能力的“伯克”级驱逐舰。
东风 - 21D反舰弹道导弹还对美国与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韩国、泰国的双边防务协议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可能需要依赖更小的舰船、潜艇以及远程无人战机才能与中国抗衡。因为美国发现中国大陆正在研发空射型反舰弹道导弹。东风 - 21D反舰弹道导弹是一套颠覆战场规则的惊人武器系统,其超声速和近乎垂直的攻顶打击方式,使传统的海军防御性武器基本失效,即便现有的先进反导系统也很难对其进行拦截。
不过,陆基东风 - 21D反舰弹道导弹的射程有限,无法打击远离中国海岸线的航母打击群。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军队采取了两种途径:一是在“东风” - 26中程导弹的基础上研发射程为3218 - 4023千米的反舰弹道导弹;二是发展空射型东风 - 21D反舰弹道导弹,由轰6轰炸机在9100米以上高空搭载发射,可共用陆基型号的信息作战支援系统,射程可达1600千米,能在3000多千米的广阔海域内持续对敌方航母投送杀伤火力,使美军航母面临“超常”的常规打击威胁。
四: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武器,东风 - 21D反舰弹道导弹堪称“游戏规则的颠覆者”,它使中国在与军事优势明显的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时实现了“弯道超车”,迫使美国设想了多种对抗反舰弹道导弹的手段。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战时强大的威慑力,美国目前没有十足的把握拦截上百枚东风 - 21D反舰弹道导弹,这意味着航母打击群无法靠近中国海岸,只能沦为耗资巨大却毫无用处的“吞金兽”。
#图文打卡计划#
炒股杠杆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