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洛小山。
和你聊聊,我的深度思考,怎么变成了预制菜的。
前两天,我基于自己在云栖大会上真实的见闻、和朋友们一起讨论的思考、以及和那个产品创始人对话时的触动,浓缩成了一篇文章。
我给那个思考的结晶,起了一个名字,叫「Product-Me Fit」。
这两天,我看着这篇文章阅读量一点点上升,看着评论区里那些同频的共鸣,我觉得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
那种将混沌的想法,用文字雕琢成型,并递送到世界面前,试着成为大家的嘴替,然后得到评论回应的感觉,是一个创作者最深的慰藉。
然后,13 个小时后,我看到了我的孩子。
它穿着别人的衣服,换了别的名字,站在另一个舞台上,被别人围观表演。
可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文字的结构,观点的内核,甚至我原创的比喻,都被完整地植入。
而那个把它偷走的人,甚至不认识我的孩子。
他只是用 AI,花了 10 分钟,制作了这一件内容赝品。
01 | 一份数字赝品的鉴定报告
那些人以为用 AI 复制我的文章,就像在中山的古玩街里随便搞个仿冒品。
他们错了。
思想的传递,从来不是无损的,AI 执行的一定是有损的复制。就算 AI 精确地复刻文字的骨架,但文章的灵魂:比如我在当下的震撼,和朋友讨论的兴奋、晚上为了写好而推敲的犹豫 …
这些,他们全部作为冗余信息彻底丢弃了。
所以,他们读者看到的,不是商周的艺术品,是上周的艺术品。它只有做旧痕迹,却没有时间沉淀;有相似的外形,却没有内涵。
02 | 调查:这件赝品是怎样诞生的?
接着,我看了他其他的推文,里面充斥着大量洗掉各个原创作者的内容。
我发现这背后是一条高效、成熟且大家心知肚明的流水线。我忍不住想和你拆解一下,这类文章的生产流程。
第一步:投喂。
流水线的工头(我们姑且称他为创作者),把他从各处搜罗来的、经过市场验证的原作(比如我的文章),像投喂饲料一样,扔进他自己的 AI 黑箱。
他不需要理解,不需要认同,甚至不需要读完。
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原料罢了。
第二步:清洗。
AI,这个最完美的思想清洗工具,开始工作。
他写好一个相对完整的提示词,换掉同义词,调整语序,无中生友 …
我截了他洗别人的推文,有兴趣的可以点开小图感受一下 …
根据他的策略,我反推出来了他可能的提示词,大概长这样。然后用这个提示词模拟生成了一份。
大差不差,全程只需 10 分钟不到。
整个工作流耗时最长的,就是找合适的素材。
第三步:填充。
这是最恶心人的一步。
原创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踩在真实的土地上,它承载着作者的文化与内涵。
我的文章,源于我真实地走进云栖大会的展馆,真实地与创业者对话。
而那篇文章,为了伪造这种真实,开始疯狂地往里面堆屎。
因为在抽干了原作灵魂之后,这个工头必须添加点新东西进去,让这具空壳看起来更美艳动人。
比如他会在里面用 AI 生成一些图,或者生成一堆莫名其妙的朋友案例,看起来更加真实。
但是!!
这完全就是由他和 AI 共同导演的,漏洞百出的,侮辱读者智商的剧情!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感人至深」的幻觉。
他笔下,有一个「朋友小夏」,还有一个「职场妈妈小棠。」她们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她们的行为逻辑,完全不属于我们这个次元。
比如他的「超级个体朋友小夏」的痛点清单:
该图片疑似 AI 生成
莫名其妙。
心有多大的新手妈妈,才需要在半夜涨奶用 APP 来提醒?她自己没有感觉吗?小朋友要喝夜奶的!!
另外,一个在一线城市加班到深夜的打工人,你可以打开美团!这种订外卖的小程序,一方面不需要你开发,另一方面,你干不过红黄蓝三大家。
这位洗稿的工头,你不但侮辱产品,还侮辱打工人!更侮辱新手宝妈!!
我真的想问一下,你这到底是痛点,还是神经病?
更离谱的是那个「职 - 场 - 妈 - 妈 - 小 - 棠」。
出于基本素养,我搜遍了小红书,抱歉,查无此人。
当然,她也不可能存在。
因为根据文章的描述,这位妈妈一会在一边挤地铁一边扶着吸奶器,一会又因为在医院走廊哺乳时被路人盯着看而感到尴尬。
不是,我就想问一句:谁家好妈妈在地铁里挤奶啊?
然后你都在医院了,找不到一间母婴室,甚至一间洗手间吗?你踏马的 … 真的是 …
这种为了强行制造共情而编造悬浮在天上的故事,让我感慨:如果脑子不需要用,可以捐给有需要的人。
然后,如果说编造虚假人设,只是蠢。
那么,编造有害的建议,就是纯粹的恶。
文章里煞有介事地讲了一个「超级个体阿林」,用 ChatGPT 写了一份低磷粮配方,做成狗粮半年卖了 8000 单。
在这里,我只想问所有养宠物的朋友一个问题:你会给病重的宠物,吃一个用 AI 生成的、来路不明的药方吗?
一个连宠物生命都可以当作「创业故事」来轻佻编造的人,你还指望他能输出什么有价值的思想?
当然,这篇文章里,也有一些听起来像那么回事的段落。比如,他谈电影行业的项目制,谈投资逻辑从投公司到投个体。
为什么这些部分听起来不那么弱智?
因为那是我写的。
这就是这场新剧本最离谱的地方:主演的台词,全靠偷。配角的戏份,全是 AI 生成的幻觉。
里面煞有介事地提到,「某天使基金推出了超级个体计划」。在这里,我有一个朋友想问问:请问是哪家天使基金?能不能站出来说句话?
还是说,它也和「小棠」一样,只存在于某个提示词里?
你不但洗稿,还不审稿,还侮辱读者智商。
于是,我甚至有点好奇,到底是哪十个朋友关注了你。
以及,你是怎么敢,怎么好意思,在上面顶着一个「原创」的标?
这些人不生产原创内容,他们只是原创到 AI 垃圾的流水线搬运工。
不过,就算是一个再无耻的工头,也需要一个对此视而不见的、甚至暗中鼓励的市场来销售他的赝品。毕竟流水线之外,还需要一个沉默的市场消费他们的内容,为他们买单。
03 | 沉默的法官,失灵的正义
面对这样的事情,一个创作者的本能是什么?
是求助,是举报,是相信这个世界总该有个说理的地方。
当我把完整的证据链:两篇文章的对比——整理,提交给了这个内容世界的裁判。
我天真地以为,在这样铁证如山的罪证面前,等待我的,将是天降正义,直接把他的删掉。
然而我收到的,是这一份「不予通过通知」。
说实话,我愤怒,但并不意外。
我甚至不太能理直气壮地指责平台。
微信公众号海量的举报里面,靠人一个个查看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只是机审。
但只要是机审,就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所以,这可能只是识别侵权算法规则的失灵罢了。
平台的审核机制能清晰地界定「复制粘贴」这种实体盗窃。但 AI 洗稿,是一种信息时代的精神谋杀。
我盼望各个平台可以提出更加行之有效的,保护原创创作者的方案。
如果平台一旦不能有效保护原创创作者,必然会造成原创创作者的流失。
因为它的沉默,就是向所有人宣告:原创者用时间和心血构建的价值,在这里得不到保护。而洗稿者用 AI 和谎言构建的赝品,在这里却可以大行其道。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最真实的上演。
而最终,为这一切买单的,是我们每一个读者。
我们用自己宝贵的注意力和时间,换来的却是一个日益贫瘠、充满回声、连原创和赝品都无法分辨的内容世界。
终|这不是一篇投诉
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挽回一篇稿件的损失,甚至不是为了要求一个道歉。
我是为一个正在死去、却无比珍贵的东西致哀——那就是共情本身。
说实话,创作并不在我的职业发展规划之内。
今年年初,我因为要开发一个创作软件,为了更贴近用户需求,而开始内容创作。
从内容无聊得要死,到得到大家的认可,我走了十个月。
我对那些在坚持原创、仍在笨拙地、真诚地分享自己思考的博主们,表示尊敬。
AI 可以无限地复制信息,但永远无法复制一个创作者在深夜写稿时的心跳。
AI 可以生成最华丽的辞藻,但永远无法生成一次真实的、笨拙的、发自肺腑的分享。
AI 可以拷贝我们内容,但无法拷贝我们的个人品牌、读者的信任、我们独特的经历和无法被复刻的洞察力。
所以我不需要同情。
我想,任何一个原创者也都不需要。
当赝品像潮水一样涌来时,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每一位读者,也就是你,做出一个清醒的选择,比如可以发给我们,接下来点点举报。
在你下一次读到一篇让你强烈共鸣文章时,可以多花三秒钟,看看作者是谁,看看他走过的路。
去相信你的直觉,相信那份文字背后,独一无二的心跳。
因为这份热,才是 AI 永远无法合成的、思想的体温。
虽然我们无法阻止预制菜的泛滥,但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如何找到并成为那个值得信赖的米其林。
欢迎关注我,我是洛小山,我们一起守住思想的温度。
炒股杠杆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